歷史沿革 寺院勝景 現任住持 交通通訊
【歷史沿革】
始建於1984年,是心道法師為尋找合適的斷食閉關場所而創建。心道法師出關後成立了靈鷲山佛教教團,開始弘法利生的志業。由於山上隨處可見巨石如鷲首,為紀念閉關圓滿及弘法契機的緣起,心道法師遂以靈鷲山稱之。1990年,聖山寺落成,併舉行了玉佛開光大典暨大悲法會。1991年,連接無生道場與濱海公路上山道路的「成佛大道」完工,併舉行第一場對外大型法會「萬燈供佛大悲法會」。2001年成立世界宗教博物館,並以宗教博物館作為全球跨宗教交流平臺。靈鷲山無生道場是禪宗的佛教道場,靈鷲山教團成立後,心道法師即提出「生活即福田,工作即修行」的生活禪理念。弘法與教育是靈鷲山教團的兩大主軸,規劃有宗教文化教育園區,有三乘法脈學院、宗教文化交流中心等。
【寺院勝景】
從台北沿著濱海公路往宜蘭方向前進,過福隆車站六百公尺左右,是「聖山寺金佛園區」重建計劃的預定地,這裏將供奉自泰國迎請的三尊金佛—「成功佛」、「圓滿佛」、「平安佛」,成為靈鷲山在台灣福隆一帶的心靈地標,也是該地區最重要的心靈休憩、宗教藝術人文的參訪勝地。
「聖山寺金佛園區」預定地繼續前行約二百公尺是荖蘭山的入山道路,可直達靈鷲山無生道場。朝山步道圍繞總本山所在地的心臟一隅,觸目是紅瓦石屋,山間林道的石板路,錯亂著青鬥石雕的五百羅漢,石砌舍利塔林,以及來自斯里蘭卡的摩訶菩提聖樹幼苗、緬甸白玉石佛像等。諸種聖物點綴在自然壯闊、純樸寧靜的山海之巔,靈鷲山為現代社會提供了一處安頓身心、推動生態倫理的角落。
靈鷲山教團以禪為宗,展開華嚴的聖山建設志業,主張「三乘合一」的法教本懷。一般將佛法傳佈區分為南傳、北傳及藏傳的佛教傳統,其實,「三乘」都是佛度化世人的方便應化;「三乘法教」也代表了世尊圓滿無礙的宇宙觀與生命教育,宇宙就是佛智慧顯現的報土。繼「世界宗教博物館」之後,靈鷲山教團將致力於復興印度 那爛陀的精神,成立世界宗教大學,集聚各宗教的修行成就者,講授各宗教的精辟義理及修行法門,傳承智慧與慈悲的花果。
登上靈鷲山,面向浩瀚的大海,耳聽海潮梵音,讓人有滄海一粟、萬法無常之慨。道場取名「無生道場」,「無生」也指靈覺沒有生死的意思,此即我們的本來面目,亦是每個人本有的佛性;而無生的地方佛教又稱「涅槃」,為佛教修行的終極追求。
弘法與教育是靈鷲山教團的兩大主軸。以心道法師「生活禪」的教育宗旨為出發點,整體志業與建設發展以生活化、人性化的弘法教育,傳播「生命共同體」永續經營的理念;整合當代心靈環保與生態環保的共識,讓真理融於生活、普傳後世。
靈鷲山教團以禪為宗,展開華嚴的聖山建設志業,主張「三乘合一」的法教本懷。一般將佛法傳佈區分為南傳、北傳及藏傳的佛教傳統,其實,「三乘」都是佛度化世人的方便應化;「三乘法教」也代表了世尊圓滿無礙的宇宙觀與生命教育,宇宙就是佛智慧顯現的報土。繼「世界宗教博物館」之後,靈鷲山教團將致力於復興印度那爛陀的精神,成立世界宗教大學,集聚各宗教的修行成就者,講授各宗教的精辟義理及修行法門,傳承智慧與慈悲的花果。
【現任住持】
心道法師,靈鷲山佛教教團開山和尚、世界宗教博物館及國際非政府組織「愛與和平地球家」(GFLP)創辦人。1948年生於緬甸,四歲失親,為滇緬游擊隊收留,十三歲隨軍赴臺,十五歲立志「悟性報觀音」。二十五歲出家,塚間修頭陀苦行十年,後經兩年山洞斷食閉關,1984年創辦靈鷲山無生道場,傳承三乘法脈,以「大悲觀音法門」與「生活禪」為宗風,1991年籌建「世界宗教博物館」,推動跨宗教交流合作,2001年正式開館後,策劃系列「回佛對談」等跨界對話,號召「全球寧靜運動」以「締造華嚴世界,共創愛與和平地球」為全球使命。2005年榮獲斯里蘭卡國家最高佛教榮譽「弘揚佛法貢獻卓越獎」,由斯里蘭卡總統摩新達(Mahinda Rajapaksa)頒贈;同年八月,榮獲印度推動宗教交流的伊斯蘭組織「宗教交流和諧基金會(Inter Faith Harmony Foundation )」頒贈「穆提拉尼赫魯和平包容和諧獎(Pt. Motilal Nehru National Award for Peace, Tolerance and Harmony)」;2006年3月榮獲緬甸頒贈國家榮譽一級獎章「國家最高榮譽弘揚佛法貢獻卓越獎」。開示及言論著作:《真心》、《生活之美》、《快樂生活禪》等中英文著述六十餘種。
【交通通訊】
地址:台灣台北縣貢寮鄉福連村香蘭街7—1號
電話:+886-02-24991100
網址:http://www.093.org.tw/
吉祥寶塔迎請:02-23641948 湯先生 投稿信箱:news@fjnet.com
辦公地址: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81號12樓
Copyright 1999 - 2011 佛教在線 All Rights Reserved Buddhism On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