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地址:佛教在線 >> 臺灣佛教 >>首页 > 名寺古刹

光華寺

http://taiwan.fjnet.com   2009年03月26日点击:0   佛教在線   字體:    

歷史沿革 寺院勝景 開山宗長 交通通訊

【歷史沿革】

光华寺,位于台北市水源路河堤外,为善光禅师于1955年在台北大理街首创,初名光华佛堂,后因弘法之需迁至广州街,1957年再迁至现处,建為「光華寺」,逐年擴建,成為台北民众信仰之媒介,也是台北市之名剎。

光华寺供奉释如牟尼佛、药师佛、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。观音圣诞、出家、成道之纪念日,香火特别鼎盛。

光华寺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发展,每月出版《佛教世界》刊物。组织冬赈、照顾低收入户等一系列社会济助活动。同时创设观音文教中心、梵呗教唱、念佛会、佛学讲座、插花艺术讲授等。

【寺院勝景】

「光華寺」在水源路上,當著車隻川流不息的中正橋,是一楝四層樓的建築,頂樓的觀音像尤其顯目,是中正橋來往人們的明顯路標。

由於位居水源路上地勢的關係,「光華寺」的地基築的高,一樓是辦公廳、會客室和櫃台。會客室內有善光上人的銅像,是信徒們在1973年驚聞上人去逝,景慕良師所塑的像。

二樓和三樓的佛堂顯得比一樓清靜多了。因已離開地面的嘈雜,受了水邊上的風吹拂,以及陽光的照耀,在尋常的早晨,靜靜禮佛,祈禱一家身心平安,默照己心己念,是一樁美事。

從佛堂外陽台俯瞰,前方是水源綠洲,視野寬朗,細數世事一一在掌中。

「光華寺」值得一提的是四樓的觀音像。這有白玉光澤的觀音像十分巨大聳立在「光華寺」頂樓,像容和藹,帶著微笑。有趣的是,這半身的觀音像被信徒披上了華麗的衣裝,據說信徒恐怕觀音高高在上,凍著了。

「光華寺」原本即有一份十多年的「佛教世界雜誌」,原附在「光華寺」內編輯。這兩年已隨著擴建,移至寺旁的大樓內。

屬於「光華寺」的佛教文化事業已遷入這座新穎乾淨的大樓內。大樓的二樓是「佛教世界」辦理公務與會客、活動的地方,並提供僧眾住宿的服務。

三樓則是「觀音講堂」,除了辦有梵唄(即慈音念佛會)、插花教學(即蓮藝插花班)之外,還附設了圖書館。圖書館設備很好,给人感覺佛教文化已從過去的篳路藍縷,到今日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進展,也得到現代化的方便。

「佛教世界」是在1975年創刊的一份屬「光華寺」的刊物,由這份刊物傳遞了不少教界動態與學佛消息,是引信眾入佛法門的好橋樑。

「光華寺」的經營形態值得其他有心佛寺的團體參考。以寺宇做為接引信眾之機,穩固寺之開銷,以文化刊物傳播佛理,行有餘力再從事講經、休閒等服務,溝通信眾的生活美感,聯絡情感。

【 開山宗長】

「光華寺」的開山大師是善光上人,俗名朱光淮。上人從小秉性聰穎,篤信佛教,十二歲時跟隨日人岡部快道禪師研習佛學,繼被禪師保送到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深造,畢業於高野山佛學大學部。

岡部禪師去世后,「員林寺」第二代住持森公禪師被遣返日,善光上人即接掌「員林寺」。開始,上人立志苦行,每日行腳托缽,為居民消災祈福,弘揚佛法,一時信徒大增。1955年,上人見「員林寺」根基已穩,便外出弘法,先在台北大理街創立「光華佛堂」,次年遷廣州街,1957年又遷到水源現址,建為「光華寺」。

善光上人除身體力行弘揚佛法外,也注重佛教教育,在1955年於員林首創「慈愛托兒所」,收托三到六歲幼兒,施以佛化教育。又在1978年發行「佛教週刊」。

善光上人所開創的不論是「員林寺」時期或是「光華講堂」、「光華寺」時期,都有堅實的民眾信仰基礎,就目前「光華寺」的設備來看,除了佛教以外,亦容納了民間的信仰方式,供附近居民來燒香、膜拜、祈求,提供日常生活的寄託和希望。

【交通通訊】

地址:台湾台北市中正區水源路一五七號

電話:+886-2-23032373

交通:開車直往或搭公車往自強市場下車

 

(本文來源:佛教在線  編輯:明娟)
查看所有留言已有10人發表評論

 匿名發表 
更多..生命關懷
Lotus Foundation- 11.jpg
蓮花基金會推動「回家真好」 幫助末期病人圓一個回家的夢,邀請社會大眾一同協助末期病人與家屬,滿...[详细]